在学科发展和学术研究上,以史学理论及史学史、中国近现代史、中国社会经济史及文化史、中华儒商史、中外文明比较研究等领域为中心,取得了一批有影响的学术研究成果。其中,盛邦和教授的东亚文明与日本文化研究、中国现代史学研究(黄遵宪研究),徐国利教授的中国传统史学与中国现代史学及史家研究(钱穆研究)、中华儒商研究与徽学研究,王志明教授的清代政治制度与社会史研究,章益国副教授的章学诚史学思想及清代史学研究,李平民副教授的中东史和犹太文化研究、韩炯讲师的西方现当代史学理论研究,汪丽红讲师的西方中世纪史妇女史和社会史研究,韩戍讲师的中国现代大学教育与思想史研究等在各自研究领域均有积极的影响力。今后,历史系将围绕这些学术研究领域,走学科交融的发展道路,凸显学术研究特色,努力将上述学科和领域建设成为国内有影响的研究阵地。
历史系在学术研究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产生了一批有学术影响的著述。在《历史研究》、《史学理论研究》、《近代史研究》、《世界历史》、《学术月刊》、《史学史研究》、《史学月刊》、《抗日战争研究》、《阿拉伯世界》、 “Chinese Studies in History”(A&HCI)、《中国史研究》(韩国)、《鹅湖》(台湾)和《二十一世纪》(香港)等中文核心期刊和海外重要学术期刊发表论文200余篇,论文被《中国社会科学文摘》、《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历史学》、《明清史》、《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世界历史》、《经济史》、《理论经济学》、《政治学》和《高等教育》等转载3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20部余部、教材6部和译著6部,主持国家课题4项(含国家重大社科基金子课题)、省部级课题9项,获省部级以上奖8项。
历史系教师介绍
徐国利 教授
一、个人简历
徐国利,1966年5月生,男,安徽祁门人。1987年6月,获安徽大学历史学学士学位,1990年6月,获南京大学历史学硕士学位;1997年9月至2000年6月,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近代史系攻读博士学位,获历史学博士学位。1990年6月-2015年5月,在安徽大学工作。1999年,晋升副教授;2003年,破格晋升教授;2004年,入选“安徽省学术与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2007年起,先后担任哲学系“中国哲学”博士点和历史系“中国近现代史”博士点导师。2008年,担任安徽大学历史系副主任。2015年5月,调入上海财经大学人文学院,任历史系主任、教授,历史学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社会学术任职主要有中国现代史学会理事、中国现代口述史学会常务理事、安徽省陈独秀研究会秘书长、安徽省孟子研究会常务理事等职。先后到美国、日本、韩国、马来西亚、台湾和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12所大学和学术机构参加国际学术研讨会和学术交流。
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史学史及史学理论、中国文化思想史、中华儒商与徽学等。先后独著和合著学术专著9部,在《史学理论研究》、《学术月刊》、《史学史研究》、《史学月刊》、《抗日战争研究》、《中国史研究》(韩)和《鹅湖》(台)等中文核心期刊和海外重要学术期刊发表学术论文100多篇。论文被《中国社会科学文摘》、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历史学》、《中国现代史》、《明清史》和《高等教育》等全文转载14篇。获省部级社科一等奖1项(重要参与者),二等奖和三等奖各1项。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含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子课题)2项、省部级项目3项;参与国家级项目和教育部项目4项;主持省级教研项目和省级精品课程2项。
二、主要科研和教研成果
(一)学术专著和文史读物
1.《钱穆史学思想研究》,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
2.《一代儒宗——钱穆传》,湖北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
3.《史学理论和区域文化研究论丛——徐国利学术文集》,安徽大学出版社、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2015年版。
4.《中国现代史家思想与现代史观研究》,时代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黄山书社2016年4月第1版。
5.《徽州社会文化史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安徽大学出版社2017年2月版。
6.《回读百年――二十世纪中国人文社会思潮论争》(第四卷的第1编著者,第一卷、第五卷的第2编著者),郑州,河南大象出版社1999年初版,2009年第2版。
7.瞿林东主编《中国古代历史理论》下卷《中国古代历史理论的繁荣》(合著,撰写10万余字),安徽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
8.《徽学》(第1编著者,撰写15万字),安徽文艺出版社2012年版。
9.《安徽大学简史》(合著,撰写3.5万字),安徽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10.安徽省史学会编《安徽六十年》(撰写6万字),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11.《中西史学思想与亚洲历史文化研究论集》,主编,时代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黄山书社2016年6月第1版。
12.《影响历史的100个安徽第一》,第一执行主编,安徽文艺出版社2012年版。
13.张岱年主编《中国哲学大辞典》(撰写5万字),上海辞书出版社2010年版。
14.《旭日东升:时代先锋的童年时代》,主编,安徽少年儿童出版社2011年6月版。
. . . . . . . . . . . . . . . . . . . . . .
(二)主要学术论文
1.胡适实用主义在五四新变化时期广泛传播原因之探析,《安徽大学学报》1992年第2期。
2.胡适功罪评说,《学术月刊》1992年第4期。
3.清代中叶皖北的自然、政治、经济和社会,载张珊著《捻军史研究》,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4年版。
4.胡适与五四“新文化运动”学术研讨会,《学术月刊》1994年第12期(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中国现代史》1995年第4期全文转载)。
5.试论胡适女子教育思想的生成和发展,《安徽大学学报》1995年第5期。
6.抗战时期高校内迁概述,《天津师范大学学报》1996年第1期。
7.浅析抗战时期高校内迁的作用和意义,《安徽史学》1996年第4期(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高等教育》1997年第1期转载)。
8.胡适与白话文教育改革,《安徽大学学报》1998年第1期。
9.关于“抗战时期高校内迁”的几个问题,《抗日战争研究》1998年第2期。
10.胡适的大学教育思想叙论,《教育史研究》1998年第3期。
11.简论清末民初新史学,《安徽大学学报》2000年第4期。
12.钱穆的历史本体“心性论”初探——钱穆的民族文化生命史观疏论,《史学理论研究》2000年第4期。(后修改为《钱穆先生心性合一的历史本体论思想》,发表于台湾钱穆先生纪念馆编《钱宾四先生逝世十周年纪念专刊》年刊第8期,2000年12月。)
13.钱穆论史体与史书,《史学史研究》2000年第4期。
14.为国学大师再立碑传,《上海大学学报》2001年第5期。
15.新文化运动时期陈独秀教育思想的演变,《安徽史学》2002年第1期。
16.钱穆的人文历史认识思想述论,《求是学刊》2002年第1期(人大复印资料《历史学》2002年第5期转载,又收入王雪萍主编《传统与现代:中国历史学研究十年》,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
17.钱穆的中西史学比较观,《史学史研究》2002年第1期。
18.面向世界、走向21世纪的中国哲学,《安徽大学学报》2002年第2期。
19.钱穆的民族文化生命史观及其意义,《炎黄文化研究》第9期(2002年11月)(收入方克立主编《中西会通与中国哲学的近现代转换》(第12届国际中国哲学大会论文集),商务印书馆2003年6月版)。
20.钱穆的史学方法论思想(第2),《史学月刊》2002年第10期。
21.严守学术规范彰扬人文特色 ,《学术界》2002年第5期。
22.钱穆的历史文化构成论及其中西文化比较观,《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学报》2003年第2期。
23.从实用主义史观到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陈独秀研究》第二辑,安徽大学出版社2003年8月版。
24.清代中叶安徽淮河流域的自然灾害及其危害,《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第4期。
25.关于新时期史学与现实关系讨论的回顾与总结,《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第1期(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历史学》2004年第5期全文转载)。
26.真实、全面和生动地再现历史,《安徽史学》2004年第2期。
27.对史学价值观与历史本体观关系的历史考察,《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学报》2004年第4期。
28.陈独秀的民众史观初探,郭德宏主编《中国现代民众研究》,中国社会出版社2004年3月版。
29.钱穆的圣贤史观,《安大史学》第一辑,安徽大学出版社2004年7月版。
30.梁启超民族主义史学的建构及其意义——对梁启超新史学的再认识,《史学理论与史学史学刊》2004—2005年卷。
31.当代中国的口述史学理论研究,《史学理论研究》2005年第1期。
32.中国当代的徽州文书研究,《史学月刊》2005年第2期。
33.中国当代抗战口述史学的发展和研究内容,《学术研究》2005年第6期。(《新华文摘》2005年9月“篇目辑览”收录,人大复印报刊资料《中国现代史》2005年第10期全文转载。)
34.陈独秀“伦理革命”思想的再认识——兼论新文化运动的首要目标和中心内容,《安徽史学》2005年第4期。
35.胡适论在华教会教育(第2),《安徽大学学报》2005年第5期。
36.徽州文书的理论研究与整理方法,《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5年第4期。
37.钱穆的学术方法与史识——义理、考据与辞章之辨,《史学史研究》2005年第5期。
38.美国大学的历史教育与历史研究侧记,《安大史学》2005年卷,安徽大学出版社2005年12月版。
39.钱穆学术思想研究的重要推进,《上海大学学报》2006年第1期。
40.胡适的史学思想再认识,《史学理论与史学史学刊》2006年卷,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41.关于中国抗日战争口述史研究的几个问题,《抗日战争研究》2006年第3期(人大复印报刊资料《中国现代史》2007年第3期全文转载)。
42.钱穆的考据学思想,中国历史文献研究会编《历史文献研究》第25辑,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10月版。
43.程朱理学的“圣王”君主论,《朱子学刊》第16辑,黄山书社2006年12月版。
44.《胡适的历史观及其思想特征》,2006年获安徽省首届学术年会优秀论文二等奖,安徽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编《安徽崛起:传承·创新·发展》,安徽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45.中国现代史家论文学作品的史料价值及其史学实践,《史学史研究》2007年第1期。
46.关于区域史研究中的理论问题——区域史的定义及其区域的界定和选择,《学术月刊》2007年第3期(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历史学》2007年第6期全文转载)。
47.从区域史及区域的界定看皖江文化研究,《皖江文化研究与东向发展——“第二届皖江地区历史文化研讨会”论文选编》,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48.中国古代国家观的新发展,《学习与探索》2008年第2期。
49.20世纪年代以来的历史认识主体研究,《史学月刊》2008年第8期。
50.赵翼的良史观(第1),《历史文献研究》总第27辑,2008年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51.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家论文史关系(第1),《史学理论研究》2008年第4期。(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历史学》2009年第2期全文转载)。
52.明清之际启蒙思想家论风俗、教化和国运兴衰,《齐鲁学刊》2009年第1期;
53.近代徽州与安庆地区文化人物的结构特征及其成因比较研究,《安徽师范大学学报》2009年第3期。
54.阳明心学的世俗化伦理观与明清徽商伦理思想的转换与建构,《安徽史学》2009年第4期。
55.当代中国大陆的史学理论研究述评,瞿林东、葛志毅主编《史学批评与史学文化研究》,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9年3月版。
56.历史·传统·哲学——冯友兰新理学的历史本质论,《江淮论坛》2009年第4期。
57.安徽近代文化人物的地理分布与特征(第2),《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9年第4辑。
58.维柯论历史学的科学性及历史研究——兼论维柯史学思想的现当代意义,《学术研究》2010年第2期。(《史学史研究》2010年第3期,“史学史精粹”摘录)
59.传统与现代二元教育和安徽现代文化名人的成长,《安徽大学学报》2010年第3期。
60.中国史学与现实关系研究二十年(第1),《河北学刊》2010年第3期。
61.钱穆、余英时时的章学诚学术思想研究(第1),《史学月刊》2010年第5期(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历史学》2011年第3期全文转载)。
62.马克思主义史学五大家论史家修养(第1),《安徽史学》2010年第6期(《史学史研究》“史学史精粹”摘录)。
63.钱穆先生“守旧开新”学术思想和文化复兴论,(台湾)《鹅湖》2010年第10期;
64.中国古代历史哲学的发展历程和基本内容,《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第5期。
65. 钱穆的儒家人文主义史学观及其意义,黄兆强主编《钱穆研究暨当代人文思想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台北,东吴大学2010年11月版。
66.建构当代中国学术话语体系的原则与方法,高翔主编《中国社会科学学术前沿(2010-2011)》(社会科学蓝皮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9月版。
67.朱子伦理思想与明清徽州商业伦理的转换与建构,《安徽史学》2011年第5期;(人大复印报刊资料《明清史》2011年第12期,全文转载)。
68.从明清徽州家谱看明清徽州宗族的职业观,《河北学刊》2011年第6期。
69.对陈寅恪史学“真了解”精神与方法的新解读——兼论陈寅恪的“通识”思想(第1),《齐鲁学刊》2012年第1期。
70.民国时期社会传统职业观的革新与保守——以民国徽州家谱的族规家训所见职业观为例,《民国档案》2012年第1期。
71.孙中山民本史观的道德价值取向初探,《江淮论坛》2012年第2期。
72.“守旧开新”的国学大师:钱穆传略,尚小明、杨琥主编《史学大家风范》(西南联大名师),云南教育出版社2012年版。
73.中国古代国家起源论的发展及其特征,《史学史研究》2012年第3期(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历史学》2012年第12期全文转载)。
74.陈垣历史人物研究的成就与特点(第1),《河北学刊》2012年第6期。
75.余英时的儒家人文主义历史观及其理论价值与困境(第1),《求是学刊》2012年第6期。
76.中国当代的历史人物评价标准问题研究述评(第1),《军事历史》2012年第6期。
77.历史诠释与西方现当代人本主义历史哲学的发展,陈祥明主编《诠释学的理论与实践》,安徽人民出版社2013年12月第1版。
78.陈独秀的全民抗战思想,沈寂主编《陈独秀研究》第四辑,黄山书社2013年1月版。
79.抗战时期林同济的国民性改造思想述论(第1),《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3期;
80.我记忆中的皖南上海小三线,《世纪》2013年第6期。
81.明清徽州新儒贾观内涵与核心价值取向的再探讨,《安徽大学学报》2013年第5期。(《明清史》2014年第1期全文转载)
82.陈寅恪历史人物评价的标准、方法和理论特征(第1),《南开学报》2014年第1期。
83.中国现代文化保守主义史家对传统史学的新书写——以钱穆前期的传统中国史学研究为例,《河北学刊》2014年第4期。(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历史学》2014年第9期全文转载)
84.从《李鸿章传》看梁启超历史人物研究的理论与方法(第1),载何峰主编《淮军与刘铭传研究——2013·(合肥)海峡两岸首届淮军与刘铭传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14年7月版。
85.清代史学史资料编年的拓荒之作——增订《中国史学史资料编年》(清代卷)述评,《史学月刊》2014年第12期,12月25出版。
86.《新儒学视野下中国传统史学的阐释与建构——柳诒徵的中国传统史学观述评》,《中国史研究》(韩国)2015年第1期(韩国核心期刊)。
87.再论安徽历史文化的特点及其成因,《理论建设》2015年第1期。
88.钱穆新史学理论的创建及其与传统史学的关系,鲍绍霖、黄兆强、区志坚主编《北学南移——港台文史溯源(学人卷Ⅰ)》,台北市:秀威资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出版,2015年版。
89.柳诒徵论中国传统史学的治史原则与方法(第1),《安徽史学》2015年第5期。(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历史学》2015年第12期全文转载,《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16年第1期转载。)
90. 《关于民间文书“归户性”整理的理论初探》,《安徽史学》2015年第6期。
91. 宋明理学与明清四民观转换与建构的再探讨,《徽学》第9卷,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15年1版。
92. 近二十年抗战时期高校内迁研究述评(第1),《民国研究》2016年春季号(总第29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6年版。
93. 清代中前期淮河流域社会生态衰败下的女性生存状态研究(第1),《河南师范大学学报》2016年第4期。
94. 徽学学科理论基本问题研究,《安庆师范学院学报》2016年第6期。
95. 现代科学观视域下的清学研究及其方法论得失——以新考据派史家胡适、傅斯年为中心,《天津社会科学》2017年第2期。
96. 新考据派史家胡适、傅斯年的宋学观与方法论述评,《史学理论研究》2017年第2期。
(三)主持或参加的重要课题和教研项目
1.“20世纪上半叶中国的新史学与文化思想变革关系研究”,安徽省教育厅项目,项目编号:2001JW140,主持人。
2.“新发现的徽州文书的整理”,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基地2001年重大研究项目,项目编号:01JAZJD770001,第3主持人。
3.“‘中国近现代史和国史’教育与网络、多媒体教学改革”,安徽省高校教学研究项目,项目编号:JYXN2003101,主持人。
4. “清史·类传·妇女传(200506-200912),国家清史工程项目,项目编号:200510120304007,子课题“女学者和农民起义领袖”负责人。
5.“安徽现代文化名人群的区域性研究——以徽州地区和安庆地区为中心”,安徽省社科基金,项目编号:AHSK05-06D17,主持人。
6.“《中华人民共和国史》课程教学与建设”,入选2006年安徽省精品课,主持人。
7.“传统职业变迁与徽州社会人口流动”,教育部2007年人文社科基地重大项目,项目编号:07JJD770112,主持人。
8.“传统史学与中国现代史学转型关系研究”,安徽大学首批(“211”三期)杰出青年科学研究培养基金(2010年),主持人。
9.“多维视角下传统史学与中国现代新史学关系研究”(2012-2015),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项目编号:12BZS002,主持人。
10.“明清至近代徽州家谱中族规和家训的整理研究”,2014年古籍整理研究项目(全国高校古籍整理委员会),主持人。
(四)获奖情况
1.《关于“抗战争时期高校内迁”的几个问题》,1998年获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陈忠联人文科学奖”三等奖。
2.《钱穆的历史本体“心性论”初探——钱穆的民族文化生命史观疏论》(《史学理论研究》2000年第4期),2001年获安徽省第五届(1998-2000)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
3.《胡适的历史观及其思想特征》,2006年获安徽省首届学术年会优秀论文二等奖。
4.《关于区域史研究中的理论问题》,《学术月刊》2007年第3期,2009年,获安徽省2007-2008年度社会科学文学艺术出版奖(社科类)论文三等奖。
5.瞿林东主编《中国古代历史理论(上、中、下)》(安徽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2012年获北京市第十二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重要参与者。
联系方式:
联系地址:上海财经大学 人文学院历史系,地址: 上海市国定路777号
邮编:200433;电子邮箱:glxu6651@163.com;
盛邦和 教授
一、个人简历
盛邦和,男,1949年生,江苏省靖江人。上海财经大学教授,国务院突出贡献津贴专家,中国第一批文科博士,博士生导师, 历史系原主任,历史学所原所长。曾赴日本爱知大学法学部从事研究,获博士后研究证书,又任日本东京大学国际关系论研究室外国人研究员、访问教授。历任上海财经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华东师范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东亚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日本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中国日本史学会常务理事和思想文化委员会副会长、上海日本学会常务理事及历史学分会召集人、上海日本研究交流协会常务理事兼副秘书长等职。长期从事中国与东亚发展精神史、亚洲价值与区域经济、东亚文化与现代化等方面的研究。留日期间先后主持日本国际交流基金、日本小林节太郎学术基金、日本霞山学会学术基金、日中文化研究会合作基金等多项研究。归国后又承接中华基金、中国国家社科基金、“211”工程基金(史学卷)等多项中国国家级研究项目,均为项目负责人,曾获上海哲学社科优秀奖等多项奖项。现主持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重大课题:《中国与日本:近现代思想历程中的亚洲认识》。出版专著6本,在《历史研究》等核心期刊发表论文百余篇。
二、主要科研和教研成果
(一)主要著作
1、《黄遵宪史学研究》(1987年,江苏古籍出版社)
2、《内核与外缘--中日文化论》(1988年,上海学林出版社;1993年,台湾博远出版社;2010年,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3、《东亚:走向近代的精神历程--近三百年中日史学与儒学》(1995年,浙江人民出版社)
4、《透视日本人》(1997年,文汇出版社)
5、《解体与重构:中国现代史学与儒学思想演进》(2002年,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6、《亚洲与东方学研究》(2011年,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二)论文
1.《19世纪与20世纪之交的日本亚洲主义》,《历史研究》2000年第3期。
2.《日本亚洲主义与右翼思潮源流——兼对戚其章先生的回应》,《历史研究》2005年第3期。
3.“TheSenzai Maru’s visit to Shanghai and its understanding of China”,Chinese Studies in History(A&HCI,艺术与人文科学引文索引),Volume 49, Issue 1, 2016.
4.盛邦和《戊戌岭南三家论》,《岭南文史》,1984年第2期;
5.盛邦和《近代中国资产阶级土地改革思想的产生与发展》,《学术月刊》,1984年第12期;
6.盛邦和《关于近代东方与中国史学发展的“东方式”特殊道路》,《史学史研究》,1985年第2期
7.盛邦和《文化类型、特质与社会发展——中日文化比较初探》,《社会科学》,1988年第4期
8.盛邦和《“东亚新教”与中华新民族精神》,《时代与思潮(5)——文化传统辨证》,1991年10月
9.盛邦和,陆留弟,张冠增,王桂新,陆晓光,江维娜,谢安邦《日本:传统精神与经济》,《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年第1期
10.盛邦和《陈白沙与明代心学》,《社会科学》,1994年第6期
11.盛邦和《儒学在近代中日两国的不同命运》,《探索与争鸣》,1994年第6期
12.盛邦和《中日华夷史观及其演化》,《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年第2期
13.盛邦和《践行道德的深层伦理原因》,《探索与争鸣》,1996年第7期
14.盛邦和《日本的中国史学》,《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年第5期
15.盛邦和《论颜元的新价值观》,《河北学刊》,1997年第2期
16.盛邦和《杜亚泉与其接续主义史观》,《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第4期
17.盛邦和《廿世纪初中国史学现代化与日本》,《日本学刊》,1999年第2期
18.盛邦和《傅斯年:批评主义史料学派的文化建设论》,《河北学刊》,2000年第3期
19.盛邦和《“文化中华”与“文化东亚”》,《探索与争鸣》,2000年第7期
20.盛邦和《西学与中学,解体与重构——对中国现代文化流派的反思》,《探索与争鸣》,2001年第2期
21.盛邦和《余英时:一个“韦伯式的问题”》,《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2期
22.盛邦和《林毓生“中国传统的创造性转化”》,《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2期
23.盛邦和《丸山真男:传统演化与文化的现代化》,《日本学刊》,2002年第3期
24.盛邦和《王国维学术三变及其与“古史抹杀论”的明确界限》,《兰州大学学报》,2002年第3期
25.盛邦和《陈寅恪:走出“史料学派”》,《江苏社会科学》,2002年第3期
26.盛邦和,何爱国《中国现代史学三流派及形成的社会原因》,《史学理论研究》,2003年第4期(人大复印资料《历史学》2003年第4期转载)
27.盛邦和《文化民族主义的三大理论——民族史学的视野》《江苏社会科学》,2003第4期
28.盛邦和《中日国粹主义试论》,《日本学刊》,2003年第4期
29.主持人:盛邦和,参与讨论者:章益国,张国义《亚洲,可否也是一个整体》,《社会科学报》,2003年7月31日
30.盛邦和《儒学再兴与西学汲取——贺麟不赞成“本位文化思想”》,《中州学刊》,2003年第6期
31.盛邦和《“现代化”、“绿化”与“文化”》,《档案与史学》,2003年第6期
32.盛邦和《近代日本文教体系重建》,《浙江大学日本文化研究所.“明治时代的儒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4年3月1日
33.盛邦和,何爱国《游戏规则,大家遵守》,《社会科学报》,2004年3月11日
34.盛邦和《中华优秀传统与廉政文化》,《民主与科学》,2004年第2期
35.盛邦和,何爱国《文化比经济更重要》,《招商周刊》,2004年第41期
36.盛邦和,何爱国《论儒家对现代化的调适》,《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11期.
37.盛邦和《文化意义中的现代化论——黄遵宪改革思想探讨》,《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中国史学会.黄遵宪研究新论——纪念黄遵宪逝世一百周年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2005年3月1日
38.盛邦和《经济文化学的亚洲解读——涩泽荣一〈论语讲义〉经济理念》,《上海财经大学学报》,2005年第4期
39.盛邦和《20世纪上半叶中国史学的流程与流派》,《学术月刊》,2005年第5期(人大复印资料《历史学》2005年第9期转载)
40.盛邦和《近代以来中日亚洲观简论——“亚洲一体化”的思想追溯》,《国际观察》,2005年第4期(人大复印资料《历史学》2005年第12期转载)
41.盛邦和《吴泽与马克思亚细亚生产方式理论研究》,《上海财经大学学报》,2006年第2期
42.盛邦和《亚细亚生产方式理论与中国》,《中州学刊》,2006年第2期
43.盛邦和《近代日本的“德国学”及其与右翼思想的连接》,《江西社会科学》,2006年第3期
44.盛邦和《用先进的文化“化成天下”》,《社会科学报》,2006年7月20日
45.盛邦和《“民本论”的现代性诠释——试论徐复观的文化反省》,《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8期
46.盛邦和《人的健康情趣从哪里来?》,《解放日报》,2007年3月8日
47.盛邦和《梁漱溟“乡村建设”思想及其发展观叙论》,《江苏社会科学》,2007年第3期
48.盛邦和《亚洲与东方论的沉思——马克思亚洲与东方社会经济发展观的逻辑演进》,《上海财经大学学报》,2007年第3期
49.盛邦和《中国“儒家社会主义”论析》,《史学月刊》,2007年第4期(《人大复印资料(历史学)》2007年第7期转载)
50.盛邦和《人的健康情趣从哪里来》,《政策》,2007年第8期.
51.盛邦和,章益国,何爱国《民族精神的整合作用与和谐社会的构建》,《思想理论教育》,2007年第9期
52.盛邦和《市场·工业社会向何处延伸》,《解放日报》,2007年9月8日
53.盛邦和《中国古典空想社会主义的现代阐发——20世纪上半叶中国反思主义叙论》,《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12期
54.盛邦和《“人—土地”、思想解放与文明提升》,《解放日报》,2007年12月13日
55.盛邦和《发展、市场与人民的福利》,《解放日报》,2008年4月12日
56.盛邦和《俄国“村社社会主义”叙论》,《上海财经大学学报》,2008年第5期
57.盛邦和《井田精神与中国经济史的思想线索》,《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12期
58.盛邦和《〈礼记〉与中国礼文化》,《江苏社会科学》,2009年第1期
59.盛邦和《中国土地权演化及地主租佃、小农自耕模式的形成》,《中州学刊》,2009第1期
60.盛邦和《日本战后新日本主义叙论》,《东北亚论坛》,2009年第4期
61.盛邦和《生态文化学说与中国的文化期许——中日俄比较的视界》,《河北学刊》,2009年第5期
62.盛邦和《关于中国庄园历史特点与命运再探》,《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5期
63.盛邦和《中国历史运行与“人口—土地”》,《上海财经大学学报》,2010第2期
64.盛邦和《生态自然与社会历史的辩证叙说》,《江苏社会科学》,2010第5期
65.盛邦和《海运、海商、海军、海权——魏源世界意识中的“海国”理念》《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6期
66.盛邦和《章太炎亚洲观叙识》,《中州学刊》,2011第1期
67.盛邦和《20世纪30年代关于“本位文化”的大讨论》,《上海财经大学学报》,2011年第5期
68.盛邦和《梁廷枏〈海国四说〉的亚洲认识与朝贡理念》,《江苏社会科学》,2012年第1期
69.盛邦和《20世纪30年代前后中国社会性质大论战》,《上海财经大学学报》,2012年第4期(《人大复印资料《经济史》》2013年第1期转载)
70.“人口—土地”生态链及中国历史的运行,载《《当代中国生态文明之路》,北京科学出版社2012年版。
71.盛邦和《“亚洲价值观”与儒家文化的现代评析》,《中州学刊》,2013年第1期
72.盛邦和《近代中国第一场东西文化比较》,《江苏社会科学》,2013年第2期
73.盛邦和《“五四”前后中国文化反思思潮再析》,《东南学术》,2013年第2期
74.《吴泽先生学术述评》,载《吴泽学术文集》,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
75.盛邦和《马克斯·韦伯与海德堡》,《书屋》,2015年第7期
王志明 教授
一、个人简历
王志明,男,安徽枞阳人。1983年,考入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先后在该系获历史学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曾在上海出版印刷高等专科学校出版系、上海宝钢集团公司教育委员会、华东理工大学人文科学研究院任教。后调入上海财经大学人文学院,为历史系教授。2015年底,分流到马克思主义学院中国近现代基本问题研究室,现兼任人文学院历史系专门史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主要为清代政治制度史。
二、主要科研和教研成果
(一)主要学术专著
1、《雍正朝官僚制度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
2、《清代职官人事研究——基于引见官员履历档案的考证分析》,上海人民出版社2016年8月版。
(二)主要学术论文
1、《雍正帝整饬福建粮仓与吏治》,《人文及社会科学集刊》(中央研究院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心主办)21卷4期,2009年12月出版;
2、《雍正年间的邪教邪术》,香港中文大学《二十一世纪》2002年12月号,并被该刊2003年1月电子版收录;
3、《雍正帝选官人事权》,《清华学报》(新竹)新三十三卷第二期,2003年12月出版;
4、《明清家族社会认同准则》,《华东师范大学学报》1992年6期;
5、《清雍正帝面试术》,《史林》2002年4期; 6、《雍正朝保举题补制度》,《清史研究》2003年1期;
7、《雍正反腐败的政治极限》,《江汉论坛》2004年4期; 8、《雍正引见绿营武官地理分布及相关问题》,《故宫博物院院刊》2004年4期;
9、《雍正年间的“老农”》,《古今农业》2005年1期;
10、《清代督抚保题绿营武官的人事权》,《安徽史学》2005年5期;
11、《康熙雍正时期捐纳考》,《中华文史论丛》79期,2005年2月出版;
12、《雍正朝选官制改革强化了中国的官僚体制》,《探索与争鸣》2006年10期;
13、《雍正朝引见文官地理分布试析》,《历史档案》2007年3期;
14、《刁奸盗贼匪——对<清实录>中民众称谓话语的计量分析》,《黑龙江史志》2008年23期;
15、《清代乡会试的磨勘、复试与举人罚科》,《历史档案》2009年4期;
16、《中国近现代政治不和谐成因辨》,《探索与争鸣》2009年12期;
17、《乾隆朝引见文官籍贯、出身及相关问题分析》,《清史研究》2011年2期;
18、《<清代官员履历档案全编><索引>校正》,《故宫博物院院刊》2012年1期;
19、《雍正朝京官与地方官双向任职分析——清代知府与京官一体化倾向》,《史学集刊》2012年6期;
20、《也论“青年历史教育苍白”》,《探索与争鸣》2012年9期;
21、《试析清代乡居进士对地方行政和社会管理的影响》,《史林》2015年1期。 22、《嘉庆朝引见文官分析——兼与乾隆朝引见文官比较》,《北大史学》第19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年。
23、《雍正、乾隆朝引见绿营武官分析》,《安徽史学》2015年5期。
24、《光绪朝引见文官分析——兼与嘉庆朝引见文官比较》,《中华文史论丛》2015年4期。
(二)课题和项目
1、《清代中下层官员的出身、迁转与国家权力控制——以清代官员履历档案为中心》(批准号:09BZS014),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主持人,已结项;
2、《清代乡居进士与官府交往活动研究》(批准号:07JA770011),教育部社科基金项目,主持人,已结项;
3、《雍正朝吏治整饬研究》(批准号:2015BLS005),上海市社科基金项目, 2015年立项;
4、《历科进士表》(编号:200410220403001),国家清史纂修项目,主要参加者。
(三)获奖情况:
1、博士论文《雍正朝官僚人事探析》,获2004年上海市研究生优秀成果(学位论文)奖和2005年全国优秀博士论文提名奖。
2、专著《雍正朝官僚制度研究》,2008年获上海市第九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著作类三等奖。
联系方式:联系邮箱:wangzhimingqing@163.com
李平民 副教授
一、个人简介
李平民,男,1954年10月生,河南商水人。博士,1983年7月在河南大学历史系毕业后,分配到河南信阳师院任教,曾先后三次被评为院先进工作者。1990年9月开始到上海复旦大学历史系继续深造,先后于1993、1996年获世界地区国别史专业硕士学位和世界近现代史专业博士学位。曾任上海财经大学理论部副教授,历史教研室主任。研究方向是中东问题。
二、主要科研成果
(一)主要著述
1、《英国的分而治之与阿以冲突的根源》,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0年版。
2、《走出“亚细亚”回归“亚细亚”》(合著),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3、《东亚发展--历史与价值》(合編),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3、参加编写《世界文化史500疑案》和《世界文学新编》。
(二)主要论文
1、浅谈列宁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和实践,《信阳师范学院学报》1991年第1期。
2、雅各宾专政与卢梭,《信阳师范学院学报》1992年第1期。
3、甘地和孙中山所设想的社会主义,《科学社会主义》1993年第12期。
4、中西史学思想变革比较,《信阳师范学院学报》1994年第1期,人大报刊复印资料《历史学》1994年第7期转载。
5、社会主义法律:人权保障史上的第二座里程碑,《法学杂志》1998年第1期。
6、对《贝尔福宣言》中的“犹太民族之家”的阐释,《同济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1998年第2期。
7、纳粹德国的巴勒斯坦阴谋,《国际观察》2000年第3期。
8、中东和平进程的最大障碍:耶路撒冷地位问题,《欧亚观察》2001年第1期。
9、巴以冲突与国际政治,《阿拉伯世界》2001年第3期。
10、全球化与伊斯兰复兴运动,《阿拉伯世界》2001年第4期。
11、锡安主义与犹太复国主义考辨,《历史教学问题》2002年第3期。
12、锡安主义与纳粹德国的反犹政策,《西亚非洲》2002年第4期。
13、《麦克马洪—侯赛因通信》:阿拉伯世界分裂之源,《历史教学问题》2005年第6期。
14、尼采、瓦格纳与纳粹文化的非理性主义,《上海财经大学学报》2005年第5期。
15、通20世纪世界百年之奇变以晓今传后:访金重远教授,《历史教学问题》2009年第5期。
16、基督教与“和谐世界”的思想,《历史教学问题》2010年第2期。
17、孙中山的“社会主义”经济思想,《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01年版,《理论经济学》2001年第9期全文转载,《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2011年第4期文摘。
18、甘地的“社会主义”思想,《历史教学问题》2011年第6期。
19、究“神人之际”,悟“道通为一”:解读马克思的宗教思想,透视宗教与世俗社会的关系,《历史教学问题》2012年5期。
20、以宗教智慧解《红楼梦》,悟历史意蕴,《历史教学问题》2013年5期。
(三)获奖与荣誉
由博士论文修改而成的《英国的分而治之与阿以冲突的根源》一书,荣获“上海马克思主义学术著作出版基金”赞助出版。
章益国 副教授
一、个人简介
章益国,男,1975年11月出生于浙江缙云。2003年于华东师范大学获得历史学博士学位。现任上海财经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曾任中华全国学生联合会副主席、上海市学生联合会副主席、华东师大研究生会主席、华东师大研究生院院长助理、学工部部长助理、《华东师大研究生学刊》主编、上海财经大学浙江学院党委副书记、上海财经大学党委宣传部部长等。2003——2004 年在上海市委办公厅督察室工作。在《学术月刊》、《史学理论研究》等刊物发表论文近20篇。曾获上海市“三好学生标兵”、上海社会科学界联合年会优秀论文奖等。
二、主要科研成果
(一)主要著述
1、2011年参与编写《亚洲与东方学概论》一书(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2、2012年参与编写《东亚发展——历史与价值》一书(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二)主要论文
1、通识教育的陷阱——横通,《历史教学问题》2005年第6期。
2、《文史通义》“圆神方智”说发微,《历史教学问题》2006年第6期。
3、余英时与“儒家资本主义”思潮,《上海财经大学学报》2006年第4期。
4、历史艺术论——姜蕴刚史学思想评述,《云南社会科学》2006年第4期。
5、到原始思维中透透气,《中国图书评论》2006年第4期。
6、金耀基与后儒家假说,《湖北社会科学》2006年第4期。
7、章学诚“史德”说新解,《学术月刊》2007年12期。
8、也谈章学诚的“言意”观,《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4期。
9、民族精神的整合作用与和谐社会的构建,《思想理论教育》2007年第9期。(第二作者)
10、史学艺术性视域下的中国传统史学研究,《求是学刊》2007年第9期。
11、中国传统史学批评中的“默会知识”观,《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1期。
12、凡有所学,皆成性格——论多学科育人的运作机理,《思想理论教育》2012年第3期。
13、隐喻型的章学诚和转喻型的戴震,《山东社会科学》2012年第1期。
14、青年新媒体信息能力作用机理研究,《经济研究导刊》2013年第7期。(第二作者)
15、新媒体对青年信息能力的作用机理研究,《理论建设》2013年第1期。
16、“循环时间观”下的学术发展观念,《江海学刊》2013年第1期。
17、章学诚的“通义新释,《新史学(集刊)》2014年。
18、论章学诚的史意说,《学术月刊》2015年第4期。
(三)主持课题
2010-2012年完成上海市教育委员会课题《育人的通才化、全员化和辅导员的专业化、职业化》
(四)获奖情况
2013年1月《凡有所学、兼成性格》一文获得上海市第八届高校辅导员论坛征文比赛一等奖。
韩炯 副教授
一、个人简介
韩炯,河南信阳人,天津师范大学历史学硕士,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学博士,硕士生导师。兼任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特约研究员,上海市社会科学创新研究(上财)基地“民族复兴中国梦”方向研究人员、基地办公室主任,上海财经大学商学院任课教师。主要研究领域和兴趣:唯物史观与当代史学理论、历史哲学。2015年底,从人文学院历史系分流至马克思主义学院,担任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研室主任。兼任人文学院历史系专门史硕士生导师。
二、主要科研成果
(一)著作类
1、《历史学与文化理论》,西蒙·冈恩著,约15万字,独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2、《东欧史:危机与变迁》,(上、下册),罗伯特•拜德勒克斯、伊恩•杰弗里斯著,韩炯等译,约89万字,本人译约80万字,东方出版中心,2013;
3、《西方的没落》,奥斯瓦德·斯宾格勒著,编译,约12万字,北京出版社,2008,2012;
4、《西方文明简史》,(上、下册,北京大学“同文馆经典教材”),杰克逊J.斯皮瓦克著,(约102万字,本人译约40万字),合译,署名第三,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
5、《世纪之交的西方史学》,姜芃、韩炯等著,全书约43万字,独撰约4万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年;
6、《亚洲与东方学概论》,盛邦和主编,韩炯执行主编,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11。
7、《白金帝国:英国皇室》,(“皇室与大国丛书”)韩炯、姜静著,全书24万字,独撰10万字,中国青年出版社,2012年。
(二)主要论文
1.《从计量史学迈向基于大数据计算思维的新历史学》(12000字),《史学理论研究》,2016年第1期;
2.《当代西方“元历史学”本体论辨析》,(35000字),首刊于《国际史学研究论丛》(第1辑,首篇),陈启能主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年1月;
3.《克里奥无从回避真理——后现代历史哲学新发展的思考》,(8000字),《史学理论研究》2010(1);人大复印资料《历史学》2010(5)全文转。后收入张雄、鲁品越主编《新时代哲学探索》,人民出版社,2014年;
4.《在现代与后现代之间——从<邂逅:后现代主义之后的历史哲学>说起》(11000字),《史学理论研究》2009(1)。人大复印资料《历史学》2009(5)全文转;收入《新时代哲学探索》;
5.《本质直观与诗性的历史哲学——评斯宾格勒的历史哲学》12000字),《山东社会科学》,(2009(2);(人大复印资料《历史学文摘》2009(3)转载。收入《新时代哲学探索》;
6.《吉登斯社会分层理论述评》,(8800字),《江南社会学院学报》2006(6);人大复印资料《政治学》2007(3)全文转载;
7.《再论吉登斯阶级结构化理论》,13000字,《徐州工程学院学报》,2009(3);
8.《历史事实的遮蔽与祛蔽:历史虚无主义理论进路评析》,《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12000字),2013年第3期;
9.《以地养老:中国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新选择——基于对全国31省市万名老人的调查》,16000字,三人合著,署名第二,《中国社会科学》(内部文稿),2015(3);
10.《新形势下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高层论坛会议综述》,约2000字,《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2(5);
11.《论大学生科学历史观的培育和养成》,9000字, 《上海财经大学学报》(教学专刊),2014,总第16卷;
12.译文《基因革命前后两种文明间的对话》,13000字,《山东社会科学》2008(7);
13.译文《人类化历史与人性化:技术社会学的视角》,12000字《山东社会科学》2008(11);
14.《论西方历史哲学的早期发展》,7000字,《平顶山学院学报》,2006(01);
15.《吉登斯现代社会变迁理念述评》,6000字,《天津师范大学学报》2003年专刊;
16.《两宋史学的特色及原因辨析》6000字,合著,第一作者,《科学时代》2006(11);
17.《试析吉登斯民族国家理论》6000字,《湖湘论坛》,2005(12);
18.《吉登斯早期思想探析》中国知网,DOI:CNKI: CDMD: 2. 2004.137731,2007年第一卷;
19.《论中西文化比较中类型二分法的困境》收入《中国社会科学院纪念五四运动90周年青年学术研讨论文集》,12000字,中国社会科学院青年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心,2009;
20.《唯物史观视域下的中间阶级结构化理论》,13000字,《中国社会科学院首届唯物史观与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论坛论文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6.
(三)文章及其他类
1、《破解历史虚无主义的理论陷阱》,约3000字,独著,《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7-5,中宣部理论局、教育部思政司合办《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参考资料》转刊,以“内部参考”形式发至各高校,2013-7-25,总第274期。光明网、中国经济网等数十家网站转载;2015-9-15起列入中国社会科学网“历史虚无主义剖析专题”之“深挖历史虚无主义根源”栏首固定文章。http://www.cssn.cn/zt/zt_zh/fdlsxwzy/。
2、《经济哲学:当代中国改革开放的哲学诉求与实践呼唤》,约6000字,笔名汉枫,《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06-18整版;
3、《在新的起点上认识西方》,约2000字,笔名汉枫,《博览群书》,2010(04);
4、《全国经济哲学研究会成立筹备会召开》,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网站,2013年06月03日08:43,http://www.npopss-cn.gov.cn/n/2013/0603/c219468-21710132.html;另见《上海财经大学报》,约3000字;
5、《全国经济哲学研究会成立大会暨第一次学术研讨会召开——中国经济改革的哲学在场性:走向新政治经济学批判,约3000字,2013年10月28日18:16,中国社会科学网http://www.cssn.cn/mkszy/tpxw/201310/t20131028_730465.shtml;
6、《舜皇湘水——湖南省东安县调查日志》,约3000字,《景观·叙事·觉解——上海财经大学千村调查大学生田野日志》(“2014中国农村养老国情调研”),上海三联书店,2015.
(四)项目和课题
1、主持上海市教卫工委、上海市教育发展基金会2014阳光计划人才资助课题“现时代大学生历史观的主要特征、形成机制及对策分析”;
2、主持上海市委统战部课题《历史发展动力论视阈中的统一战线作用问题》2011,已结项。
3、主持校211项目基础学科发展研究课题“马克思的三形态理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社会发展研究”;
4、主持校基本科研重点项目“中国近现代经济社会历史规律研究”;
5、主持校现代经济哲学研究中心课题“从政治权力到市场权力:东欧经济社会转型及其对中国的借鉴意义”;
6、主持校基本科研项目课题“中国道路生成的历史规律和实践要求”;
7、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当代国际史学研究及其发展趋势》(12&ZD186),承担子课题“后现代历史哲学与历史认识论”部分撰写,主持人:陈启能研究员,进行中;
8、参与中国社会科学院重点课题《世纪之交的西方史学》(07ZD002),负责撰写“后现代西方历史哲学与海登·怀特史学思想”部分,主持人:姜芃研究员。已结项。
9、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根本要求》(07&ZD002),负责撰写“科学发展观的历史背景与重大意义”,主持人张雄教授。已结项。
10、参与2014年上海财经大学第七期千村调查项目“中国农村养老现状及对策”,参与社会调研、总报告及分报告的撰写,主持人张雄教授。已结项。
(五)获奖及荣誉称号
1、2013年获上海市第三届马克思主义研究青年论坛征文优秀奖;
2、2013年第三届上海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比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三等奖;
3、2009年获全国博士生学术会议(历史学)论文征文最高奖一等奖。
4、2014年上海市育才奖;
5、2015年、2014年、2012年获上海财经大学“先进工作者”称号;
6、2013年获上海财经大学2011-2013年度“工会积极分子”称号;
7、2013年获上海财经大学人文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科研部“优秀教学奖”。
联系方式
电话:021-65901104 邮箱:maple1010han@163.com
汪丽红 讲师
一、个人简介
汪丽红,女,1978年生,安徽省太湖县人。1996年9月——2000年7月,安徽师范大学攻读历史教育专业学士学位。2000年9月——2003年7月,复旦大学历史系攻读世界历史方向硕士学位;2003年5月——2006年5月: 复旦大学党委研究生工作部工作;2006年9月——2012年7月,复旦大学历史系攻读世界历史方向博士,获历史学博士学位;2012年,毕业于复旦大学,2006年5月——2016年5月,任历史系研究生工作组组长;现任上海财经大学讲师。主要研究方向:欧洲史、中世纪史、中西交流。
二、主要科研成果
(一)著作、编著、翻译
1、《骑士:且歌且战的西欧贵族》,独撰,上海辞书出版社,2006年7月出版。
2、《大学世界史》,王斯德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年6月出版,撰写中世纪部分。
3、翻译Sarah Foot and chase F. Robinson (eds.), The Oxoford History of Historical Writing, Volumen 2,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2.
(二)主要论文
1、《西欧中世纪盛期圣妇的身体观与身份认同》,《历史研究》,2015年第5期。《中国社会科学文摘》摘录,人大复印资料《世界历史》2016年第3期全文转载。
2、《论汉萨同盟衰落的内在原因》,《学术月刊》,2003年第5期。
3、《中世纪西欧修女规章的发展——以圣克莱尔修规为中心的讨论》,《复旦学报》,2016年第3期, 人大复印资料《世界历史》2016年第8期全文转载。
4、《“蛮族的希罗多德”——格雷戈里德历史叙事伦理探析》,《复旦学报》,2010年第4期,人大复印资料《世界历史》2010年第4期全文转载。
5、《萨里克法典与法兰克早期社会》,《历史教学问题》,2010年第5期。
韩戍 讲师
一、个人简介
韩戍,男,1986年生,吉林榆树人。2008年6月,获山东大学历史学学士学位,2012年6月,获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硕士学位;2016年6月,获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博士学位。2013年9月—2014年1月,在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台北)访学。读书期间曾获得华东师范大学研究生教育最高奖励——校长奖学金(全校仅6人)。现为上海财经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讲师。研究专长为近代中国高等教育史、新闻史和知识分子研究。出版学术著作1部,编辑整理史料集3部,在《近代史研究》等权威期刊发表论文多篇,主持省部级课题1项。
二、主要科研成果
(一)学术著作与作品
1.《储安平传》,牛津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
2.《欧行杂记》,海豚出版社2013年版。
3.《强国的开端》,群言出版社2015年版。
4.《蔚蓝中一点黯淡》,海豚出版社2016年版。
(二)核心期刊论文
1.《抗战时期的部校之争与政学关系:以私立大夏大学改国立风波为中心的研究》,《近代史研究》2016年第1期。
2.《抗战时期内迁高校的地方化:以光华大学成都分部为例》,《抗日战争研究》2014年第3期。
3.《民国私立大学与国民政府教育部》,《民国研究》2016年秋季号。
4.《中国知识分子眼中的纳粹奥运会:以储安平的奥运系列报道为例》,《德国研究》2014年第3期。
5.《从观察文坛到关注社会:<中央日报>副刊时期储安平之转折》,《安徽大学学报》2014年第5期。
6.《私立大学校长的政界人脉:以张寿镛执掌光华大学为例》,《中山大学学报》2016年第1期。
(三)科研项目
近代上海高校的学科布局与优化问题及其现代意义研究,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教育学青年项目,批准号B1704,2017年2月立项。
联系方式
联系地址:上海市杨浦区武东路100号上海财经大学人文学院
邮编:200433 电子邮箱:tree0824@163.com